Monday, Jun 10th

Last update12:36:45 AM GMT

主頁 機械人資訊 機械人新聞

機械人新聞

AWS推出快速創建機器人模擬環境的工具WorldForge

E-mail Print PDF


用戶只要在WorldForge中調整參數,就能快速產生多個3D虛擬世界,快速用於大規模機器人程式模擬
iThome粉絲團
文/李建興
2020-08-19

20200820a

AWS推出了可以讓機器人模擬更簡單的虛擬世界建構工具WorldForge,用戶可以利用WorldForge創建多個立體虛擬世界,並讓AWS RoboMaker機器人與這些虛擬世界互動,使得大規模模擬工作成本更低,也更簡單快速。目前這個服務已經在美東、美西、歐洲和太平洋地區上線。

RoboMaker是AWS的機器人程式模擬和部署工具,用戶可以使用RoboMaker在雲端進行大規模的機器人模擬,並且將模擬好的機器人程式部署到機器人機群上。現在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無論是貨物遞送、救援還是環境監控等應用,機器人可以處理的工作越來越複雜。

AWS提到,機器人要能高效率的運作,需要整合電腦視覺、人工智慧和強化學習等各種技術,因此智慧型機器人應用程式的開發、模擬和部署並不容易。而AWS提供的AWS RoboMaker服務,試圖要加速機器人應用程式開發生命周期。

為了開發機器人,開發團隊需要執行模擬以測試和訓練機器人,而大規模模擬可以讓測試效果更好,增強學習速度也更快,由於採用合成的資料,也就是資訊由人工產生,而非來自實際事件,可以大幅降低模擬的成本。

但是要在虛擬世界進行大規模模擬,仍然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要建立一個3D虛擬世界昂貴且耗時,並且需要建模和模擬引擎的專業知識,考量建置單個模擬世界的資源成本,幾乎無法將3D虛擬世界用於大規模模擬上。而AWS今天發布的RoboMaker WorldForge,可讓機器人開發人員,快速創建大量模擬環境,進而提高程式品質,縮短機器人開發時間。

現在於AWS RoboMake選單可以找到新的WorldForge功能,用戶可以在WorldForge中從頭開始建立虛擬世界,或是使用內建的範例模板,範例模板經過調整參數的自定義和編輯操作後,就可以快速創建一個或是多個隨機虛擬世界,用戶最多可以請求創建50個世界,並將RoboMaker機器人程式放到這些虛擬世界中進行模擬。

疫後著眼新科技導入 AI、機器人成自動化展亮點

E-mail Print PDF

疫後著眼新科技導入 AI、機器人成自動化展亮點
DIGITIMES
廖家宜
2020-08-19

展望後疫情時代,斷鏈危機相繼衍生對於遠距工作與自動化需求的上漲,也讓製造業對於新科技,如擴增實境(AR)、視覺辨識、協作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等的接受度比以往更高,也讓2020年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展亮點齊發。

2020年受疫情影響,許多國際展會暫緩舉行或紛取消實體展,全球工業指標性展覽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更是迎來73年來首次停辦。不過在台灣疫情相對控制得宜的情況下,每年度的工業主題盛事「2020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展」如期舉辦,並結合包括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物流暨物聯網展、3D列印暨積層製造設備展、模具暨模具製造設備展,以及流體傳動與智能控制展、冷鏈科技展等,將是台灣今年以來最具規模的製造相關展會。

今年展會以「未來工廠」為主題,呈現從製造端到應用端的軟硬體設備,以及智能系統整合方案。特別是受疫情衝擊影響,經濟活動停擺也造成許多製造生產活動停滯,此一現象促成製造業在原本中美貿易戰下就醞釀的自動化生產、智慧工廠等布局進而加速落實的腳步,企業轉型的需求也從觀望變為主動。

過去製造業因勞動缺口而導入自動化,但這波疫情不論是因無法返工,或擔心「一人感染、全廠停工」,都讓製造業深刻感受到降低人力作業依賴的重要性。導入智慧製造成為企業在疫情下的生存關鍵,同時也是後疫情時代中,如何彎道超車的決勝點,是以製造業對於新科技,如AR、遠端操作、視覺辨識、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協作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等的接受度也比以往更高。

舉例來說,視覺檢測近年堪稱為製造業運用AI技術最廣泛的領域,IDC曾預估,台灣製造業對AI的先期運用,其中之一就是品質檢測應用。透過AI與機器視覺的輔助下,可協助傳產改善以往人工目視的做法,或是達到傳統AOI能力無法及的精準辨識。

而AI視覺與機器人的結合,進一步使得眼、手更完美搭配,也成為今年自動化展的一大亮點。例如3D視覺大廠所羅門首次亮相智慧焊道檢測,即是採取AI視覺教導機器人如何辨識焊道,大幅簡化焊道檢測流程,也因應傳產面臨老師傅退休而引發的缺工潮。

機器人大廠ABB也與鴻海集團內部孵化而出的新創公司小柿智檢,攜手展出應用於PC整機外觀瑕疵檢測,透過AI可針對反光、霧面、烤漆等不同材質成品上的瑕疵判讀。

疫情衝擊下,最顯而易見的改變就是製造業對於機器人的需求上漲。不過近年在機器人的發展上,除了自動化設備外,透過軟硬體整合呈現更具附加價值的應用,也是產業發展重點。

今年自動化展除了機器手臂暨關鍵零組件大廠上銀科技、自動化生產製程設備廠盟立自動化、協作機器人廠商達明機器人以外,台灣新創原見精機以機器人外掛式的安全皮膚加值機器人的使用安全性,這項應用今年也將與日本川崎重工的機械手臂展出。

除此之外,從機器人的發展形式帶來新的定義,以及將應用延伸至工廠以外的領域,也讓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這波疫情下受到關注。特別是防疫機器人在市場的需求暴增,今年自動化展為此也特別籌辦「防疫主題專區」。而因應機器人擴充性需求,包括像是系統整合、夾爪、AI視覺與物流等技術與應用展示,也是此次展會中的亮點之一。
20200819c

史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 用心理學讓人信以為真

E-mail Print PDF

史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 用心理學讓人信以為真
聯合新聞網 / 楊又肇
2020-08-19

在英國電腦科學家Alan Turing於1945年至1948年期間提出近代人工智慧理論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德裔電腦科學家Joseph Weizenbaum則是在1964年至1966年期間打造史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

「Eliza」是以MAD-SLIP程式語言編寫,並且在36位元架構的IBM 7094大型電腦上運作,所有程式編碼約在200行左右。執行過程中,「Eliza」會透過分析所輸入文字內容,並且將特定字句重組,變成全新字句組合。

而Joseph Weizenbaum同時也以「Eliza」質疑Alan Turing所提出的「圖靈測試 (Turing test)」,原因在於「Eliza」程式運作建立在以人為主的互動模式,亦即針對人類提問內容分析主詞關連,並且找到其中關鍵字詞,做出相應回答。

其中更加入對話引導的心理應用,讓「Eliza」能依循提問內容重複說詞,或是針對關鍵字詞進行回答,藉此滿足提問者內心預期聽到答案,進而達成讓提問者認為對話對象是真人的目的。

因此Joseph Weizenbaum將上述情況命名為「Eliza」效應,認為並非人工智慧理解人類想法,而是在與人類互動過程中所展現反應,讓人類更願意與其互動,甚至相信「Eliza」是真實存在人類。

就Joseph Weizenbaum的想法,人工智慧終究還是0與1的執行結果,與人腦會有額外情感的情況不同,因此與其說是電腦越來越了解人類,不如說是電腦透過大量數據分析挖掘人類偏好內容,而電腦也難以能重現人類般的情感。

美核准Yomi機器人導引系統擴大植牙應用

E-mail Print PDF

美核准Yomi機器人導引系統擴大植牙應用
DIGITIMES
陳明陽
2020-08-19

2020年7月28日Neocis宣布其機器人輔助植牙手術系統Yomi,已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510(k)醫療器材上市許可,其中批准使用的新固定附連體(Splint Attachment)可讓Yomi機器人系統,進一步拓展應用於全顎植牙、局部缺齒或全顎無牙植牙等病例。

20200819b

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Yomi機器人系統可協助植牙前手術程序規劃,以及手術器械使用導引。最近一項關於全顎植牙手術的研究指出,Yomi機器人系統可大幅翻轉植牙的手術方式、提升植牙手術效率與精準度,例如外科醫師僅需90分鐘就能完成全顎植牙手術,甚至有醫師宣稱平均只要21分鐘,而雙顎植牙手術則大約花費2.5小時。

American College of Prosthodontists估計全美有3,600萬人失去所有的牙齒,新的全顎固定附連體提供前所未有的穩定性、易用性、精確性,讓使用Yomi機器人系統的牙醫能為更多局部缺齒或全顎無牙的患者提供植牙服務,且在Yomi機器人系統的輔助下不再需要手術導版,可望實現當天手術(Same-Day Surgery)並成為未來多重植牙手術的新黃金標準。

Neocis宣稱Yomi機器人系統是專為適合植牙的局部缺齒或全顎無牙成年患者而設計,也是牙醫業最早且唯一獲得FDA 510(k)醫療器材上市許可的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能讓更多接受植牙手術的患者受惠。2020年5月Yomi機器人系統獲得FDA的電腦斷層(CT)掃描儀相容性許可,其演算法很容易就能把CT掃描的影像轉換為提供植牙手術導引的依據。

Yomi機器人系統透過觸覺機器人(Haptic Robotic)技術提供精準且正確的感官導引,可將鑽頭限制在適當深度、方向、位置,輔助功能無需實體導引,可讓醫師在手術中擁有完全的主控權,並確保患部視野清晰、手術進行不受阻礙,目前任何手術導板的效果都難以望其項背。

Yomi機器人系統輔助全顎植牙手術的數位工作流程易於使用且效率高,迄今已應用於全美超過2,000例的植牙手術,並可用於最低侵入性的不翻瓣全顎植牙手術,且經證實可縮短手術與復原時間、減輕疼痛。提供Neocis資助的金主包括機器人手術產業先鋒Fred Moll、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Norwest Venture Partners等。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AMQCn2Lm8&feature=emb_title

機器人搖珍奶!年營收50億元的日出茶太創辦人為何要開智慧店?

E-mail Print PDF

機器人搖珍奶!年營收50億元的日出茶太創辦人為何要開智慧店?
商周頭條 

撰文者:李雅筑
2020-08-18

機器人搖珍奶的時代來了嗎?8月18日,旗下有「日出茶太」手搖茶品牌的六角集團,宣布推出智慧店門市,將交由智慧機械手臂來製作飲品,預計今年在台灣開出兩家,明年導入全球市場。

手搖茶智慧店更早推出的案例,是在中國深耕多年的雅茗集團,其旗下「快樂檸檬」與阿里巴巴集團去年在上海合作開出智慧店,同樣運用機械手臂來製茶,展現科技能力。近年在台灣,包含煮東茶飲等業者,也紛紛導入智慧店的概念。

但,因技術問題,複製難度較高,多數業者仍僅是小規模測試。這一次,六角集團卻號稱,智慧店將推行到全球,更要成為新型態的加盟店。身為年營收近50億元、旗下擁逾一千家店的茶飲大王,它在想什麼?

我們率先獨家來到位於新竹的首家智慧店一探究竟。一走進去,櫃台一邊是由透明罩圍起的一台智慧機械手臂,另一頭,站著一名店員。首先,消費者使用點餐機下單,這將啟動機械手臂運作,接著店員放進空杯,機械將會運轉至智能茶機底下、注入飲品,最後封杯,由服務生取出飲品給消費者。

20200819a

目前其線上門市菜單上的飲品皆可由機器人製作。我們現場實測購買一杯珍珠奶茶,約需製作50秒時間,與人力製作需時差不多。

導入智慧機械手臂,解決手搖茶長年的問題
「這是為了解決手搖茶店的痛點,這一定是趨勢,也將掀起革命!」六角集團董事長王耀輝向我們解釋,手搖茶店面臨人力成本愈來愈高的窘境,成為各地代理商和加盟主的拓展難關,「人員的訓練至少要兩個月,背很多SOP,年輕人愈來愈難教了。」

再加上,近年新的挑戰不斷襲來。他說,外送經濟崛起,因平台抽成高,開始壓縮獲利,目前外送營收佔總營收約一成到一成五,這帶來的衝擊是,傳統店型即使是外帶店,也勢必更精簡。「今年這波疫情打下來,珍奶產業只會大者恆大!」他認為,智慧店一方面解決經營困境、另一面也能築起競爭門檻。

為此,六角花了三年、耗資千萬元摸索智慧店模式。「我們這絕對不是示範店,是要複製到全球!」他強調,六角與市面上多數的智慧店設計不同,關鍵在於製作茶飲的流程。

王耀輝解釋,多數業者的流程是鏈條方式,製作一杯飲料要經過五、六個工作站,不僅投資大,機器的完整度也不足、常發生當機問題,還恐生食安風險。為此,他與協力廠商研發智慧機械手臂和智能茶機,力求將所有步驟涵蓋在一個密閉式的機體當中,增加生產效率。

他盤算,對代理商和加盟主而言,智慧店門市的人員可從四到六名縮減一半,坪數從8~10坪降到3~5坪,裝修一家店耗資約2百萬元,則與過去的門市差不多。當人力、租金等經營成本大幅降低,將能吸引加盟主的青睞,帶起風潮。

對六角總部來說,也可藉此取得關鍵數據,加強營運效率。

王耀輝表示,過去門市備料遇上很大挑戰,「茶桶究竟剩下多少的杯的量,不知道,要用搖的,才知道什麼時候要去煮茶。」他說,未來的智慧店,銷售狀況和原料系統都能上傳到雲端,協助門市有效備料,降低原料損耗。另一面,總部也能透過雲端數據,掌握各地的消費狀況,分析最新飲品趨勢。

同業評論智慧店,技術和後續複製問題成難關
針對六角的智慧店藍圖,一名手搖茶同業認為,六角為了穩定品質、用科技取代人力,大方向是對的,「但如果要達成這樣的效果,是否有更簡易的方式和設備?」他說,如果最終目的是要收集消費數據,並強化加盟商的數據管理,可能透過既有ERP和POS系統的升級,就能做到。

另一名經營跨國市場的同業,則是提及製作速度和複製問題。他認為,目前市面上的機械手臂技術,恐怕很難消化尖峰時段的杯數,將增添現場營運的難度;再者,機械手臂若是拓展到國外,初期得有長時間的技術磨合問題。

不過王耀輝認為,手搖茶全面智慧化是遲早的事。「我覺得導入科技化,最重要是經營者概念,現在很多品牌還是用傳統方式煮茶,我們早在2009年就推出智慧煮茶機,科技變化太快,其他品牌不能那麼快catch(抓)到趨勢。」

但,這些革命多數思考是從業者的營運角度出發,對消費者而言,真能接受機器人做珍奶嗎?他回應,當門市取得更多精確數據,就有機會提出更好的產品給顧客,這是正向循環。「我覺得不用去教育(消費者),只要店開出來了,能見度出來,消費者就會慢慢接受。」

身為跨國手搖茶業者,六角的這一步轉型無論是否成功,都將引起示範作用。未來,他們要迎接的不僅是機器技術門檻,還得挑戰消費者的長年習慣,後者也將是最大的考驗。

Page 13 of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