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 30th

Last update12:36:45 AM GMT

主頁 機械人新聞 當機器人開始做記者

當機器人開始做記者

E-mail Print PDF

當機器人開始做記者
中時電子報
楊艾俐
2015-06-29

「美鋁公司本周二公布報告,第二季獲利1.38億美元,扭轉了長達一年的虧損局面,盈利結果超出分析師預期。該公司報告,為工業企業客戶用作零部件的工程類產品業績迅猛增長……」

這是美聯社去年第二季後所發表的一則平實新聞,很符合美聯社的要求,但記者只花了一秒鐘就寫完了,新聞末沒有署名,寫著AI自動生成(Automated Insights,一家軟體公司),這是個機器人記者。
 
去年,美聯社首先推出機器人寫新聞,轟動新聞界。但當他為美聯社工作前,這位記者已經寫成了3億則新聞,比全球媒體新聞總產量還高,今年他更提高生產力,要報導10億則。

很幸運地,機器人記者現在只能寫某幾類的新聞,輸入已有固定結構(如財務報表、比賽分數)的資料,接著搜尋演算,梳理所得資料後,結合事實和關鍵趨勢,再加上歷史及背景資料,寫成固定規範的新聞稿。

很多運動新聞、天氣、甚至地震消息都可如法炮製;《財星》500強企業的內部銷售報告、房地產的名錄簡報等工作都可找他代勞。這些新聞都需要精確,仔細、無誤,AI做起來輕鬆自如。很多政治組織也計畫用AI裡的Wordsmith,向選民發布個性化電郵。

Wordsmith的腦力會不斷進步,去年發表在《紐約客》雜誌,由資深記者Kevin Roose寫的一篇文章中說,這個鬼精靈將來能洞察人類習慣及感情,例如,某場籃球賽結束,機器人會用同樣的資料生成兩個版本的報導:一個版本為獲勝球隊的粉絲所寫,輕快愉悅;另一個版本為打輸球隊粉絲寫的,沮喪低落。

但縱使如此,美國國家廣播電台今年對這個記者下戰書,比較機器人寫的新聞和真人記者寫的新聞,機器人雖然快,但是讀者還是喜歡真記者寫的。可見有人味的報導還是受歡迎。

記者應該為機器人代勞而高興,多年前,《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任職記者時,要跑的新聞包羅萬象,從政治,社會、到文化,甚至有國際籃球賽都得坐整場,得到最後分數才能離場,熱愛新聞的她也常不耐。

今天有機器人幫忙,記者可以聚焦在最重要的新聞,例如以前美聯社只能發布美國300家企業財務分析,現在可以發表4千家,記者可以只專注明星公司,如蘋果、谷歌、可口可樂等。

在做深度報導時,不單是腦力密集,也是體力密集工作,什麼都得親手做,有時明明知道問題在哪裡,但苦無資料數據可以證實,必須打電話到各個單位收集資料或核實,此時機器人可成為記者的好幫手。如寫篇大股東掏空企業的調查報導,機器人可幫著篩選資料,比較旗下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看出他到底有無掏空。

當然,記者的天職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務,觀察別人未觀察到的趨勢,到別人不能到的地方,乃至做別人不能做的事,當然也包括我們的機器人同事。基於此,機器人絕對不可能勝過我們。(作者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旺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