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 26th

Last update12:36:45 AM GMT

主頁 機械人資訊 機械人新聞

機械人新聞

美國科學家發明 機器騾子

E-mail Print PDF

美國科學家發明"機器騾子" 能馱運軍事裝備(圖) 來源:新浪 2008-03-19   據《新科學家》18日報道,一個身手敏捷的四條腿機器人可以四平八穩地原地不動,即便是被狠狠踹上一腳,還能重新保持平衡。聽著不可思議吧,不過,這種機器人的確會在不遠的將來裝備美軍。 該機器人外形介於山羊和馬之間,目前正由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製,未來它們將被派往美軍,如馱騾一般運送軍事裝備。這種機器人名為“大狗” (BigDog),又被開發者稱為地球上最先進的“機器騾子”。波士頓動力公最新播放的一段視頻顯示,無論是爬陡坡,跨崎嶇路段,還是被猛地踹上一腳, “大狗”均臨危不亂,招架自如。 波士頓動力公司主席兼項目經理馬可·雷波特說:“內力感測器可探測到地勢變化,根據情況做出調整。而當我們‘騷擾’它時,‘大狗’的主動平衡性使其可以保持穩定。”這種平衡性通過四條腿維持,每條腿有三個靠傳動裝置提供動力的關節,並有一個“彈性”關節。這些關節由一個機載電腦處理器控制。 “大狗”項目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資助,該機構希望“大狗”可以在那些軍車難以出入的險要地勢助士兵一臂之力。另外,地面上士兵往往需要攜帶40公斤的裝備。雷波特說,最新款“大狗”可以攀越35度的斜坡。液壓裝置由單缸兩衝程發動機驅動。它可以承載40多公斤的裝備,約相當於其重量的30%。“大狗”還可以自行沿著簡單的路線行進,或是被遠程式控制制。 英國愛丁堡大學移動機器人技術研究組織的芭芭拉?韋伯表示:“它們看上去表現得相當不錯,其自適應動態和快速反應能力可以應付不同地勢。這些都屬於難以處理的問題。”但是,她指出,視頻並未顯示“大狗”是否可以跨越路緣等更大的障礙,這或許對“大狗”而言有難度。 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機器人技術專家達爾文?考德威爾補充道:“它的確看上去非常引人注目──行動迅速、反應靈敏、動力和智慧自動化,且看上去堅固耐用。這是我看到的性能最優越的機器人。不過,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有些方面需謹慎對待。”“大狗”的設計者們表示,在未來一款“大狗”──V3,它們每一條腿上都會都多安一個動力關節,因此,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攀越更陡的斜坡,以及地勢更險峻的路段。

奮進號航天員太空砌機器人

E-mail Print PDF

奮進號航天員太空砌機器人 大公報訊 2008-03-17   【大公報訊】據新華社華盛頓十五日電: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機組兩名太空人十五日在國際空間站外太空行走,為空間站組裝剛剛送達的Dextre機器人。 美國宇航局地面控制中心說,太空人里克.利納漢和邁克.福爾曼共同實施了這次太空作業。這是「奮進」號此次太空之旅五次太空行走中的第二次,預計持續七個小時。 由加拿大航天局設計建造的Dextre雙臂機器人搭乘「奮進」號於十二日晚抵達空間站。到站後,太空人曾報告機器人電力供應出現故障,電力不能正常接入。但經過改接空間站機械臂電力,供電問題已經解決。 在此次太空行走中,太空人將把十一英尺長的機械臂安裝到Dextre的肩膀位置,使整個機器人看上去像個「人樣」。全部組裝完畢後,Dextre身高可達十二英尺,臂展近八英尺。 Dextre總耗資超過二億美元,是空間站移動服務系統最後一個上天的組件,它將成為太空人未來站外作業的得力助手。 抵達空間站之後,太空人們談起這個機器人,曾開玩笑說擔心它會發起暴動,奪取空間站的控制權。十五日一早,美國宇航局地面控制中心在傳送給空間站太空人的日誌中,幽默地援引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原則」說,即日起開始執行幾項新的飛行規定:第一,Dextre不可傷害人或者眼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Dextre必須服從人給它的指令,除非指令與第一條相違背。

荷蘭膽小機器人在選秀賽上表現不俗

E-mail Print PDF
荷蘭"膽小"機器人在選秀賽上表現不俗 贏得青睞 新華社 2008-03-17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15日舉行的一個國際機器人選秀賽上,一個善於模倣人類恐懼情緒的機器人表現不俗,贏得觀眾青睞。 來自荷蘭國內外的7個大學生團隊參加了這項名為“人類與機器人互動國際大會”的賽事。一個名為Phobot的機器人成為觀眾最愛,贏得頭等獎。設計者是阿姆斯特丹大學一個學生團隊。 Phobot奪冠的秘密在於將人類的恐懼心理模倣得惟妙惟肖。它面對一個比自己大的機器人時,會後撤,然後“驚恐”地打轉。後來,Phobot逐步克服恐懼,首先同較小的機器人相處,逐步嘗試,最終勇於面對大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好像一個夥伴,幫助有某種恐懼心理的孩子逐步克服恐懼”,美聯社援引團隊成員默克·羅伊的話說,“孩子會說‘不僅我害怕,這個機器人也害怕,我們也許可以互相幫助’。” 一個名為Pot Bot的機器人獲得亞軍。它能夠監控盆栽植物,確定植物是否得到適當的陽光和水分,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南韓高等科學技術院合作推出。

機器人設計大賽

E-mail Print PDF

機器人設計大賽 Bellanan、Woodside聯隊奪冠 世界日報 2008-03-16   【本報記者周傦聖荷西報導】15日下午,聖荷西州大體育館熱鬧非凡。不過,當天在這裡進行的不是球賽,而是「FIRST機器人設計競賽」矽谷地區比賽。這項比賽由美國太空暨航空總署、Google、EMC、BEA system、聖荷西州大工學院等單位共同贊助。優勝者將代表矽谷參加在亞特蘭大舉行的全美決賽。 比賽大廳內,參賽選手穿著各具特色的隊服,全神貫注操作機器人。場上機器人分成紅藍兩隊,進行激烈的攻防戰。看台上啦啦隊不斷喝采助威,後備區內選手則緊張地為機器人作最後的調試。 本次比賽共有四十多個隊伍參加,其中灣區有林布魯克高中、薩拉度加高中、Harker School等多所公私立高中團隊參賽,此外還有來自西雅圖、夏威夷等地的參賽隊。 林布魯克高中12年級學生林俊廷(Charles Lin)今年是第四次參賽。他介紹,這項比賽今年是第七次舉辦。每支參賽隊伍由三所學校組成,因此要取得好成績,不僅需要自己表現出色,也要看同隊其他參賽者的能力。林布魯克高中所參加的團隊這次最終成績為進入準決賽,團隊共有73人,包括不同族裔。 他表示,機器人比賽提供對工程知識的了解和興趣,提高同學對工程科學的興趣,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林俊廷說,團隊還將在3月前往夏威夷參加地區機器人競賽。 林布魯克高中機器人比賽顧問強德邁尼克(David Giandomeni-co)表示,這項比賽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對機器人設計製作的更多經驗,並培養學生對於數學和工程學的興趣。他讚揚學生在此次比賽中表現很好,展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學到了很多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聖荷西州大機械工程系教授余劍明(Raymond Yee)帶著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兒子來觀看比賽。余劍明表示,這項比賽對年輕人非常有益,並期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培養兩個兒子對科學及工程學的興趣。 經過激烈地比賽,最後由Bel-lanan高中、Woodside高中等學校組成的團隊獲得第一名,並將代表矽谷賽區參加全美決賽。 今次比賽吸引了許多觀眾。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前來觀看。比賽賽場完全開放,觀眾可自由走進比賽準備區,近距離了解參賽機器人的面貌。

矽谷學生機器人大賽響鑼

E-mail Print PDF

矽谷學生機器人大賽響鑼 啟發學生對科學與數學興趣 將選出地區代表隊參加全國比賽 世界日報 2008-03-14   【本報記者吳日君聖荷西報導】由美國太空暨航空總署、Google、EMC、BEA Systems、聖荷西州大工學院等共同贊助的「FIRST機器人設計競賽」矽谷地區比賽,13日開始在聖荷西州大展開,將選出矽谷的代表參加在亞特蘭大舉行的全美決賽。 今年約有四十多個來自全美各地高中代表隊伍參賽,灣區有林布魯克高中、薩拉度加高中、Harker School等多所公私立高中學生團隊參賽。 學生運用工程技術與數學原理,設計出可快速行動的機器人。獲選的優勝隊伍將代表矽谷地區,與美國其他地區優勝隊參加決賽。競賽目標為增加機器人製作與設計經驗,期望啟發學生對科學與數學的興趣,並帶動全美機器人研究發展。 今年是第四年參加比賽的林布魯克高中12年級學生林俊廷(Charles Lin),是學校機器人社團主席。他指出,今年參賽團隊共有73人,包括不同族裔。團隊還將於3月份前往夏威夷參加地區機器人競賽。 「機器人從一片鐵片開始,到軟體、硬體、系統設計製造、測試,以及找贊助經費等大小雜事,都由團隊成員包辦。」林俊廷說,參賽收穫很多,學習範圍不只是材料科學、數學等學科在機器人設計的應用,更學習了團隊合作。 身兼加州青少年足球協會北加州代表隊隊員等多項課外活動與學校課業的林俊廷甫獲得美國總統學者獎提名,學業與課外表現優良,他表示,機器人設計比賽提供團隊對工程知識的了解與興趣,除了設計機器人外,隊員也到聖荷西州大聆聽相關課程,到初中校園分享機器人設計經驗,提升年輕學生對工程的興趣,在這過程中受益良多。 隊員蘇暐勛(Andrew Su)則說,團隊在固定課餘時間討論,召開設計會議,彼此學習,有樂趣也有成長。擔任林布魯克高中隊伍顧問的強德邁尼克 (David Giandomenico)強調,此競賽目標為增加學生機器人製作與設計經驗,期望啟發學生對科學與數學的興趣,「當然也有團隊精神,這些都是平常教室裡學不到的。」 團隊獲得包括NASA、Google、Lam Research等科技公司贊助,也少不了家長義務與熱情的支持,林俊廷的母親李慧瑾就是其一,自家車庫成為團隊設計製作與研究機器人的據點,也是同學聚會討論的最佳場所。她說,這群年輕學子專注參與機器人設計,從中學習並培養團隊默契,收穫很多。

Page 248 of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