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 30th

Last update12:36:45 AM GMT

主頁 機械人資訊 機械人新聞

機械人新聞

蘇大研發 湖底機器人

E-mail Print PDF
蘇大研發“湖底機器人”有望根治太湖藍藻污染 來源:蘇州日報 編輯:徐燕 2008-03-01   中新蘇州網3月1日電:去年夏天太湖藍藻暴發造成的水危機讓人記憶猶新,而太湖藍藻暴發與湖底污泥大量淤積、湖水嚴重富營養化有關。最近,蘇州大學機電學院研發的一項“湖底機器人”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據介紹,這一技術的運用有望根治太湖湖藻造成的污染。   去年肆虐太湖的藍藻實際上是湖藻的一種,通常湖藻存活的時間很短,一般在夏季只有20天左右。湖藻產生的初期是綠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色,慢慢沉積到湖底變成淤泥的一部分,通常被稱為活性污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污泥”,這裡的“污泥”其實就是指湖藻沉積到湖底形成的活性污泥,是魚蝦的好飼料。太湖裏如果沒有湖藻,魚蝦無法生存;而湖藻太多的話,又形成了湖藻污染。   在化肥缺乏的年代,農民經常把湖底的淤泥撈起來作為有機肥料或飼料,而近年來,由於化肥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運用,如今已很少有人去打撈湖底淤泥作為肥料了,再加上湖泊魚蝦的過度打撈,太湖湖底過多的淤泥無法通過生物食物鏈“消化”掉,以致湖底沉積的淤泥越來越多,當夏季持續高溫時就形成了湖藻氾濫,從而造成了湖水的污染。去年夏季,太湖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就是湖底沉積的淤泥過多,湖水嚴重富營養化,平均氮、磷含量分別高於標準10倍以上。   蘇州大學機電學院芮延年教授率領的研發小組研究了一種“湖底淤泥自動清理技術”,最近這一項目的關鍵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這一技術設計了一種能在湖底淤泥中自動行走的機器人平臺,一邊行走,一邊把污泥吸上來進行脫水,脫下來的乾淨水再回到湖裏,而脫水後的污泥除了可直接作有機肥料外,經過乾燥合成處理後可作為動物飼料。根據測算,一台“湖底淤泥自動清理機器人平臺”,每小時可處理污泥80到100噸,因此這種技術如果在太湖治污中得到運用,將大大緩解甚至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太湖藍藻污染問題。(燕冰蔡曉臻)

與機器人對話不再是夢 全球第一

E-mail Print PDF

與機器人對話不再是夢 全球第一! 明道教授開創語音辨識新紀元 中央社 2008-02-29   與機器人對話不再是夢 全球第一!明道教授開創語音辨識新紀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0229 16:24:56彰化 )未來用語言指示機器人做事、用語言操作機器等夢想,不再是科幻電影的專有場景了。昨日二月二十九日,明道大學管理學院黎自奮教授,已成功發明用電腦辨認人類語言的系統,此項發明更是全球第一,在專利申請共申請四項。展示會現場多位學生、老師測試,都達到百分百的準確度,此項發明也為語音辨識開創另一個新紀元。 這項電腦辨識人類的語言系統,完全由數學及統計理論自然導出一套國語單音及句子辨認系統,不需要任何實驗或人為的設定值,它可以馬上辨認國語單音與句子名稱,和電腦直接溝通。系統的每個環節,都是根據統計理論及數學以最高機率為原則,所導出來的新方法。研究這套系統所發費時間將近十年,完全由黎自奮教授一人獨立完成。不管是鄉音很重,或者是發音太慢、太快,系統都可以百分百辨識,準確率極高。 早在十五年前,黎教授在工研院時,即已發明一套簡單的國語單音辨認系統,不過功能很小,只能辨認自己的音,而且是單音。如現在手機所內建辨認幾個通訊者的名字功能,或者大門辨認數百、千的名字,但這些都得先對系統先講自己的名字一次,記錄下後才可使用。 黎自奮教授表示,辨識語言系統要突破困難重重,現在這套系統比十五年前所發明的理論更深,難度更高、功能更強,這項發明在語音電腦辨認研究方面,至少領先全球十五年。 這樣的語音辨識研究的發明,可以想像未來的世界,將有如科幻電影般令人難以期待。這項科技應用可以用語言指示機器人做事、開車。除此之外,也可用語言操作機器從事高危險性工作,降低工作傷害。因此,此項發明應用無限,也將為未來開創一個新契機! 管理學院院長藍武王教授表示,期待這項發明能早日上市,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並造福全世界的人類 圖說:發明人黎自奮教授說明發明系統

機器人大賽各顯神通

E-mail Print PDF

機器人大賽各顯神通 僑報 2008-02-27   【僑報記者高睿2月26日帕沙迪納報導】每年一次的“太空總署探險者學校機器人大賽”遊戲日今天在位於帕沙迪納的噴氣動力實驗室舉行,來自南加州各地12 所中小學校的21支隊伍參加了這次活動。格蘭戴爾市羅斯福初中的“狂野機器人”隊和瑞希達(Reseda)市瑟利街小學的“海盜虎”隊分別獲得了初高中組和小學組的冠軍。   今天中午,來自洛縣、橙縣、河邊縣、聖伯納迪諾和聖地牙哥等地12所中小學校的21支參賽隊聚集在噴氣動力實驗室的“卡門”(Karman)禮堂。小選手們人人都磨拳擦掌,個個想摘金奪銀。   噴氣動力實驗室媒體部負責人波哈(Rhea R. Borja)介紹說,本次大賽共分兩組,一組由小學生組成,另一組由初高中學生組成,但比賽的內容基本相同,所應用的軟件也都是《機器人實驗室》程序。她表示,比賽共分7項任務,其中包括模擬回收火星礦石標本、載回出了故障的“月鼠”登月探測器或機器人、把衛星送入指定軌道、把石頭送入火山口,以及登月履行等等。   第一次參賽的北嶺小學5年級雷姓華裔學生表示,通過機器人的培訓課程,他學到了很多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其中包括程序語法,色階識別,時間、距離和角度計算,以及機器人的組裝等等,“我長大要當科學家,來噴氣動力實驗室工作”。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激烈比賽,小學組的冠亞季軍分別被瑟利街小學的“海盜虎”隊和北嶺小學的“無畏”隊以及湖景小學的“噩夢”隊奪得;而初高中組的金銀銅牌則分別被羅斯福初中的“狂野機器人”和克阮茲(Kranz)初中的“焊鍋蛆”以及鄉村專科高中的“地元”(Terra-Bytes)隊摘走。“海盜虎”獲得了209分的好成績,而“狂野機器人”則拿下了335的最高分。 高級科技設計與低級應變能力 “機器人大賽”揭部份學生生活經驗欠缺 【僑報記者高睿2月26日帕沙迪納市報導】噴氣動力實驗室舉辦的中小學生機器人大賽雖然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校外活動,但從比賽中小選手們所犯的最常識性錯誤上不難看出,學生們在這項活動中所學到的科技知識,和他們平時所積累的生活經驗,有著極大的、具有諷刺性的落差。   看到現場比賽的觀眾在不斷為小選手的優異表現而鼓掌的同時,也常會為學生們近乎智障的反應能力倍感尷尬。“男孩”隊的4名五年級選手在經過第一次的失敗後,明知道機器人推鏟超過了通道的寬度,卻想不起調整推鏟的寬度,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著同樣的錯誤,在連續三次撞在通道邊同一障礙物失敗後,垂頭喪氣地敗下陣來。讓在場的科學家和輔導老師們無不為之汗顏。   “拉斯貝哈斯”(Las Behas)隊的選手們在比賽中也同樣犯了智障兒童才會看不出來的原始錯誤。機器人推鏟的兩個前爪因為頂在了倉庫大門兩側的牆上,導致推鏟中的貨物無法送入倉庫的門內,然而學生們還是想不起調整前爪的寬度,或者幹脆卸掉兩個前爪,這樣淺顯的道理,結果兩分鐘的比賽,變成了類似《動物世界》中叼著木棍的小狗怎麼也無法進入狗窩狹窄門框的滑稽喜劇。

醫療機器人 將代替傳統輔具

E-mail Print PDF
醫療機器人 將代替傳統輔具 公民新聞 2008-02-28   【記者江昀蓁/北市報導】機器人新時代即將來臨,國內許多廠商開始投入機器人開發,其中包含了「醫療輔具機器人」。面臨眼前高齡化社會,產生越來越多肢體殘障及慢性病等醫療復健問題,長庚醫院復健科柯智裕醫師說:「『輔具機器人』將成為我國發展重點。」經濟部工業局為促進醫療輔具與機器人產業的結合,特在今年十月二十二號舉辦一場「醫療輔具機器人之臨床需求及研發實務」活動,希望能提升雙方產業的相關技術。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式機器人與我們日常生活互動越來越密切,現在的「機器人」被廣泛定義為凡是具有智慧性,可以解決問題的軟、硬體,皆可稱之。舉例來說,打掃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網路遊戲自動練功機器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等都是。柯智裕說,復健治療能夠運用到機器人的地方十分廣泛,舉凡普通的生理訓練如關節活動、肌力、日常生活功能、步態和平衡等,到心理訓練如認知和記憶,如果能夠將原本的輔具加上智慧型機器人,那麼不僅能夠更精確執行復健動作,也能夠不停重複幫助患者執行復健。 世界各國已經有不少將機器人技術,應用在醫療輔具上的成功案例,比如日本發明了口腔復健機器人,能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的患者進行按摩復健;德國發明為中風患者進行模擬行走的復健機器人;而台灣也在今年六月成功研發乳癌術後復健機器人等,世界各國都開始密切研究。 柯智裕說,以前患者腳斷了,只能用柺杖一跛一跛走路;後來發明了義肢,就可以像一般人一樣用雙腳走路,但穿脫義肢,對於行動不便者來說,有時是一件十分困難和麻煩的事;未來如果能發展出智慧型的機器義肢,除了能讓患者行動更為流暢,也希望能夠省去穿脫的麻煩。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郭重顯,研究行動輔具機器人已有五年經驗,他說台灣雖然有設置無障礙空間的斜坡,但使用一般輪椅上坡非常費力,很多老年人根本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上坡。使用電動輪椅的話,確實可以輕鬆行動,但手部就沒有機會運動,但若使用具備機器人功能的智慧型輪椅,不但可以調整阻力輕鬆上坡,手部還可轉動輪椅達到運動功能。而且智慧型輪椅,也能夠發展出感應障礙物的功能,遇到牆壁、路面凸起等障礙能夠自動感應迴避,減少控制上的危險性。 現在台灣在發展輔具機器人的路上,還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柯智裕說,比如讓機器人替久臥病房的病人翻身,能保證力道能一直維持標準,而不置於將病人推到床底,或是推到受傷嗎?幫助中風者進食的輔具機器人要是故障了,不便行動的患者該怎麼停止機器人餵食的行為?要是噎到了怎麼辦?發生任何事故,法律責任又該是誰負責?「醫療不容許一絲錯誤,安全性是發展醫療輔具機器人最需正視的問題。」 財團法人精密機械中心總經理詹炳熾說:「台灣已經有足以發展醫療輔具機器人的技術。」如果醫療輔具能跟機器人產業合作發展,相信能發明出更多更好的復健器材。

火星機器人大戰成績揭曉

E-mail Print PDF
火星機器人大戰成績揭曉 世界日報 2008-02-27   【記者鮑廣仁巴沙迪那市報導】南加州地區12所學校的21隊學生26日在巴沙迪那噴射推進實驗室(JPL)舉行一場「火星機器人大戰」,學生們各顯神通,帶著自己機器人在模擬火星上進行搬運、找礦和救護等工作,並依遙控操作的難度與成功度打分,決出勝負。 小學部分,瑞西達的雪利路小學獲冠軍。莫瑞諾谷(Moreno Val-ley)北嶺小學獲第二名。第三名由杭廷頓灘的湖景小學奪得。 初、高中部分,冠軍為格蘭岱市羅斯福初中。第二名為艾爾蒙地市卡蘭茲(Kranz)初中奪得。第三名為波莫那市山谷學院高中。不過,第三名與Jack Weaver學校因得分相近,最後又進行一次決賽,山谷學院高中勝出。 第二屆「南加州美國太空總署(NASA)探索學校機器人競賽」共分小學、初中及高中兩個等級。比賽在一個類似桌球大小的平台上展開。參賽者必須自帶機器人,最多可帶兩個,輪流上場。比賽為在兩分鐘時間內,進行機器人抓取礦物質、救護被困的「月亮老鼠」、往火山口上投送物資、將甲烷氣探索儀送至指定地點等。 最難拿分的是將火星上的礦物質帶回基地。一個小圓球放在一個長柱上,一碰就掉。機器人必須將小圓球帶回,成功者可得一百分。但多數參賽隊都未能成功,只有格蘭岱羅斯福初中成功奪得,該隊採用的是特殊辦法,用一個大框套住圓球,再帶回基地。羅斯福初中也是這次競賽中得分最多的隊,共得335分。 北嶺小學學生Wesley Poon在美國出生,父母來自中國。他很喜歡玩機器人。該隊獲小學組第二名。

Page 252 of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