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 19th

Last update12:36:45 AM GMT

主頁 機械人資訊 機械人新聞

機械人新聞

「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極似人手,還能續航整天

E-mail Print PDF

「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極似人手,還能續航整天
作者 雷鋒網 
2020-10-01

202010030

而 21 世紀的現實世界,遇到意外不得已截肢的患者裝上義肢繼續生活、工作的例子也常有。

近日有一款全新仿生手問世,仿照人手的關鍵特徴,使患者恢復 90% 以上手部功能,仿生手的複雜性、彈性和適應性都有新突破。

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
這支仿生手名為 Hannes,由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義肢中心的團隊研發。

9 月 23 日,研究團隊論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題目為「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Hannes 手複製人手的關鍵生物特徴)。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也登上最新《科學─機器人》封面,看上去科技感十足。

論文介紹,要把義肢做到和人手能力相當、效率相當的地步,並非易事。

正如研究團隊所說:

義肢仍然只是工具,無法替代患者失去的身體部分的生理功能。

一直以來,科學家設計義肢,主要參考的關鍵因素有這樣幾種:

運動學、大小、重量和外觀等「擬人」特徵。
速度、力量和彈性等效能。
穩定、有協調性的抓握能力。
現實是,即便由患者殘肢肌肉的電訊號控制、有好幾個靈活自由度的最先進義肢,也無法和人手的複雜性、彈性和適應性相比。由於效能不佳,義肢廢棄率居高不下。

研究團隊希望打造更接近人手特徵的裝置──但某些科學團隊曾主張,認為可權衡取捨上述關鍵因素,但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義肢中心研究團隊的看法是:任何特徴都不該放棄,應遵循不妥協的整體設計。

以這種設計理念為指導,仿生手 Hannes 在研究人員、患者、整形外科醫生和工業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問世──設計理念還獲得義大利 Compasso d’Oro 國際工業設計獎。

高度「擬人化」的 Hannes
看看仿生手 Hannes 有哪些特別之處吧。Hannes 由三大主要互動套件組成:

一個肌電多關節義肢,採用基於差動機構的欠驅動架構。
被動屈伸(F / E)手腕模組。
肌電介面/控制器,包括兩個表面肌電(sEMG)感測器、電池組和控制電子元件。

參考下面酷酷的圖示:A 部分展示直流電機和電機控制板內嵌於 Hannes,肌電介面/控制器位於插座內, F / E 手腕位於兩者之間;B 部分是戴上手套的 Hannes。

且 Hannes 電力來源的電池組續航可長達一整天。不使用 Hannes 時,用戶可用磁性插頭連線器充電。控制器可向手傳送隨肌肉啟動比例增加的速度參考,因此這套裝置可針對不同患者調整控制參數,精準輔助每位患者的運動和力量控制。

20201003a

Hannes 手掌和手指部分大小如下,研究團隊將它和人手中位數資料(虛線)比較。

20201003b

可看出 Hannes 高度「擬人化」──與人手最大的差異是中指,數值為 4.8%。

20201003c

 

Hannes 除遠端指間關節(DIP)外所有手指自由度都和人手類似;拇指表現不同的運動學特徴,例如指間關節(IP)和 MCP 關節鎖定、向外展開受驅動、旋轉被動。

如下圖 A 所示,患者可透過適當調節肌電 EMG 活動來調節力度增加與減小,當施加強烈的 EMG 啟動時,Hannes 可在 0.25 秒內迅速閉合,力量最大為 150N。B 圖表明,Hannes 完全閉合不到 1 秒。

20201003d

為進一步評估 Hannes 的有效性、可用性,有 3 位患者參與為期約 2 週的測試,1 號和 2 號參與者透過 Hannes 輔助有較好表現,執行工作所需時間分別減少約 10% 和 30%。也就是說,Hannes 有達到日常生活活動(ADLs)的要求。

20201003e

 

從實驗室步入市場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十年科學家一直嘗試設計功能和物理特徴接近人手的義肢。3D 掃描對側肢體和「累積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都是較新穎的設計。

在研究團隊看來,眾多裝置中,最成功的落地產品分別是:

美國、德國科學家聯合設計的「米開朗基羅之手」,2013 年開始有患者安裝。

20201003f


成立於 1919 年的德國義肢巨頭 Ottobock 設計的裝置。

20201003g

 

英國公司 2007 年首次推出的 i-Limb 仿生手,也是世界第一支商業化仿生手。

20201003h


說回 Hannes,目前已獲 CE 標誌,也將進入醫療市場。研究團隊正在找尋投資人,希望能量產造福更多患者。

雖然和實驗室或市面義肢比起來,Hannes 效能有不小提升,但做動作的速度仍比人手慢,仿生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INAIL)

T-Mobile運用低延遲5G網路 展示機器人刺青技術

E-mail Print PDF

T-Mobile運用低延遲5G網路 展示機器人刺青技術
DIGITIMES
謝明珊
2020-09-24

T-Mobile為了展示5G網路對遠距機器人手術的貢獻,特以機器手臂完成人體刺青,刺青師傅全程在別處透過5G網路遙控機器人。

據CNET報導,荷蘭刺青藝術家透過5G網路,遙控機器人即時完成刺青。5G網路具有低延遲優勢,可快速回應、即時完成指令。T-Mobile表示,為了在真人展示技術成果,已經先在無數蔬菜和人造義肢測試過。

最後能走到這一步,有很多前置工作必須完成。刺青機器人研發者Noel Drew表示,首先要設法追蹤刺青師傅的動作,確定何時會接觸義肢皮膚表面,然後把這些資料透過5G網路傳送。其次是研發機器人平台,一來即時接收資料,二來控制機器人和人類的動作關係。第三是深入了解刺青的細節。

20200924a

阿里巴巴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自動送貨到府搶新零售商機

E-mail Print PDF

阿里巴巴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自動送貨到府搶新零售商機
DIGITIMES
林子璿
2020-09-21

20200921a

阿里巴巴集團在「阿里巴巴2020雲棲大會」發表最新自動物流機器人,盼連接起物流送貨的最後一哩路。

據RetailSystems報導,這款取名「小蠻驢」的機器人是由阿里巴巴達摩院開發,一趟可以運送50個包裹,充飽電後可以跑約100公里,預估每天可以在單一社區或校園內運送500個包裹。

該機器人可以在擁擠的環境中設定行進路線,搭配高精準度的定位科技,就算在沒有GPS訊號的地方也能運作。另外它也搭載3D行人交叉路口安全系統(PCSS)和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辨識障礙物並早幾秒鐘預測路上人車的可能移動方向,藉此提升安全。

中國消費者在使用上可以透過菜鳥或淘寶App操作,選定希望機器人送貨到府的時間區間,屆時機器人就會自行抵達指定地點,消費者只要輸入手機上收到的通關密碼便能取貨。

阿里雲智慧總裁張建鋒表示,幾年前便已投入發展智慧物流和物流機器人,正是看準新零售商機和日益數位化的在地服務,預料將爆發龐大的送貨需求。

《科技與創新》2020 TAIROS大秀機器人成果

E-mail Print PDF

《科技與創新》2020 TAIROS大秀機器人成果
自由財經
2020-09-18

集結自動化、機器人、3D列印等製造領域的智慧製造系列展於8月中舉辦,副總統賴清德親自蒞臨致詞表示,這是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第一檔、也是最大規模的智慧製造實體展,展示臺灣面對工業4.0,最堅強的智慧製造與資通訊產業實力。

20200918a

 

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經濟,但也為產業布局帶來新機。國際機器人聯盟(IFR)資料顯示,全球企業在疫情缺工及斷鏈的影響下,正重新評估供應鏈的管理風險。未來機器人將扮演生產要角,企業將加速引進機器人,連帶也推進機器人技術和智慧自動化系統的發展。預估至2022年,全球將有400萬台工業機器人在工廠中運轉,協助產業因應市場挑戰。

在今年的「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中,工研院發表10項智慧機器人創新成果,包括首創可精準揀貨的「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協助工廠免停機、仍可多樣生產的「高品質研磨系統」、具多工彈性服務的「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等,大秀工研院在智慧製造,協助產業數位轉型的成果。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表示,後疫情時代,分散生產基地、走向智慧製造,滿足自動化、減少人力依賴、快速調整和客製化等需求,已成為未來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因應當前製造業供應鏈重組、少樣多量的生產挑戰,及針對勞動力缺乏的社會趨勢,工研院身為產業推手,在擘畫的「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全力整合機械、資通訊、電子等跨領域的研發優勢,以及AI人工智慧、5G、雲端通訊等科技,開發更多元化的智慧機器人技術,協助臺灣工廠數位轉型,邁向智慧製造,提升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競爭力。
20200918b

七軸驅控模組手臂類人作業更多工
機械手臂靈活轉動,七個轉軸宛若人類的肩膀、手肘和手腕等關節,能自由操控轉動角度和方向,嶄新技術來自工研院領先市場研發的「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

傳統機器人體積龐大,臂長與構型彈性較少,難以因應現今少量多樣、快速生產、複雜精細的生產需求。體積小巧的七軸機器手臂,不僅方便與人類協作,同時能滿足所有轉動需求,與六軸相比,手臂動作更靈活、穩定,可提供類人的作業能力。

但也因為體積輕巧,最大的技術挑戰,就是要把馬達、驅動器、編碼器、感測器、電源轉換等元件,全都整合在手臂裡,7個轉軸,就等於有7套驅控整合模組。但也因為模組化,未來就能因應不同產業需求,變化組合手臂軸數。

此七軸機械手臂總重約15公斤,可舉起約5公斤的物品,荷重比0.3,精準度與誤差度的重現性則為0.02毫米,展現驅控模組機械手臂的高精準度、高重複性與高穩定性。

該款七軸機器手臂,未來整合AI視覺辨識、夾具或機器手掌,就能讓機器人具備自動辨識、即時追蹤、精準夾取物體等功能,具備更彈性多工的能力,從事輕工業加工、家居服務與生醫照護的工作。

多自由度仿生機械手掌靈活抓取更擬真
像真人手掌一樣彎曲手指關節、靈活抓握,拿水瓶、夾名片全都難不倒它,逼真模樣近似人類真實手掌。這是臺灣首度自主研發的「多自由度仿生機械手掌」,能抓取各種形狀不規則與軟性物件,加上運用碳纖複合材料,與手機重量相差無幾,既輕巧又高度靈活, TAIROS展中亮相令人驚艷。

這隻機械手掌包含11個關節,手指結構仿造真人手指關節進行設計,除原有5指關節外,又增加大拇指基部的活動範圍,讓抓握更細膩。若搭配機器手臂,可取代過往機器手臂末端的夾具,幫助於賣場取貨與工廠上下料作業。

因抓取更靈活,特別適合用來抓取形狀不規則物體,解決夾具只能抓取特定外型或高硬度物件的問題。例如食品加工廠裡的生鮮魚類,每隻魚的大小不一,仿生機械手掌能隨時調整手指關節,符合抓取物件的形狀。

此外,由於仿生機械手掌的5根手指頭,採用機械控制與彈簧設計,手指在碰撞硬物時能反彈,降低義肢毀損的情形,性價比優於市面義肢;未來預計在指端加上感測器,當手掌抓取時,只要達到一定力量就會停止抓取,避免讓物品損傷,有效協助身障者滿足日常生活的功能,造福義肢使用者。
20200918c


金屬製品外觀品質AI鑑別與回饋模組 自動檢測金厲害
「良率」是生產線上的重要指標,但對金屬產業來說,要找出瑕疵品十分困難。礙於金屬製品表面容易反光,加上齒輪、齒距間的起伏易形成陰影,傳統使用機器視覺(AOI)進行瑕疵檢測時,容易受到干擾或誤判,於是需多靠人工目視來確保品質,檢測過程耗時費力。

為改善業界瓶頸,工研院研發「金屬製品外觀品質AI人工智慧鑑別與回饋模組」,以AI深度學習訓練檢測模組,搭配國內首創3D螺旋切齒齒輪檢測機,在金屬曲面反光的情形下,能成功自動檢測黑皮、撞傷與崩齒等瑕疵。目前這套系統已導入齒輪廠商,正確率達96%,不僅減少50%的人力需求,檢測一顆齒輪的速度更從60秒降至30秒以下。

這套模組支援邊緣運算和雲端運算2種模式,若廠商檢測速度需求較慢,就能採用價格較低的嵌入式All In One的智慧相機進行檢測,於機台獨立進行邊緣運算。若廠商需要的檢測速度較快,可結合5G或雲端伺服器加速運算,並即時回饋製程。除了單獨使用,這套模組也能搭配傳統AOI機台進行複判。

為了加速導入產業,團隊也發展出遷移式學習(Transfer Learning),加快AI學習速度,讓系統可以更快應用在不同金屬產品上,協助廠商有效量化瑕疵狀況與良率。
20200918d


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 多樣生產免停線
在小巧的透明櫥窗裡,展示著全套精細的研磨拋光系統,涵蓋工業機器人、智慧砂帶機、夾爪和輸送料台,相較傳統的大型機台,其體積大幅縮小,更適合處理小型金屬工件,像是精品、折刀、水五金、手工具等金屬加工製品,有效滿足小型工件商品少量多樣、快速換線、高度客製化的生產需求。

這套「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能快速換線的秘訣,在於獨特的視覺進料辨識技術。當研磨不同商品時,只需把料盤放在進料區中,系統就能立即辨識工件種類,並模擬研磨路徑,辨識率達100%;即便換料時,工廠也無需停線生產,亦無需人員操作設定,達到少量多樣、快速換線的彈性生產。

研磨時,透過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和力量感測器等技術,系統能模擬機器人的研磨編程路徑,減少模擬端與實機端的誤差,可讓誤差小於1毫米,還能模擬研磨力量,準確度達80%,增進研磨品質。

目前這套系統已導入折刀廠商,未來可望再開發工件變異的量測。當研磨不同工件時,需要調整機械路徑,透過雷射量測,系統就能得知工件的體積大小與需研磨的規格,線上量測、線上補償、研磨、換線皆能一次完成,精準控制研磨成品。
20200918f


AI自動標註系統應用:隨機堆疊智慧取料 亂中有序一把抓
機器手臂來回移動,在成堆混雜的糖果、餅乾、科學麵裡,自動辨識抓取同樣物品放置正確的盒子裡。這套「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應用:隨機堆疊智慧取料」,透過開發自動標註系統,加速AI學習辨識的時間,是全球首創的嶄新技術。

機器手臂應用於製造業的揀貨備料程序是新藍海市場,雖然目前機械手臂已可進行上下料,但卻無法自主學習辨識各種不同物件。本系統結合AI辨識技術,可讓機器手臂在成堆混雜物料中,自動進行辨識並夾取分類,達成快速揀貨和備料。

AI學習的養分就是「資料」,過去須由人工標註圖片傳達AI個別物料的姿態和特性,1小時只能標註25張圖片,這套自動標註系統,整合電腦圖學模擬器,能自動蒐集並快速標註圖片資料,1小時標註1萬張,時間提升400倍。有了大量的學習養分,訓練AI辨識的速度即能大幅提升。

過去隨機取料若需於產線將A件更換為B件,涉及不同視覺演算法,通常需30天左右,這套系統卻可簡化為1天,換線時程快30倍,可大幅加快機器手臂的揀貨效率,且機器手臂能24小時運作,節省3班人力。目前這套系統已導入在鞋業、手工具等產業,未來希望能應用在倉儲物流中,協助工廠數位轉型。
20200918g

機器人倉儲與加工管理系統 智慧統包超省力

未來的智慧工廠是什麼模樣?收到系統派工後,機械手臂自動移至倉儲,搬運指定物件,放置機台上開始加工,結束後還會彙整製程數據分析,掌握生產品質。這樣高度自動化、人力極度精簡的智慧工廠不是夢想,只要透過工研院開發的「機器人倉儲與加工管理系統」就能實現。

這套系統提供全廠區、整產線的統包服務,整合派工排程、物料、倉儲管理、廠房資訊及製程數據分析,也可與廠商的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串接,彙整完整的生產流程履歷;還能與機台、感測器及量測儀器搭配,自動量測並補償製程誤差,有助產業升級智慧製造,員工可以專心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

廠區生產幾乎是所有製造業的共通需求,因此這套系統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還可依廠商的需求客製化設計。像是運用機械手臂搭配軌道,適合單純直線的生產線作業;若是大型倉儲場域,未來也能搭配無人搬運車(AGV),達到近無人化生產。

目前這套系統已導入航太產業,過去都靠人工搬運零件,但由於飛機零組件體積龐大,一個零件就重達10幾公斤,加上精密度高不能碰撞,用機械手臂來搬運和加工不僅能更省人力,其24小時運作使產量大增。這套智慧製造管理系統,是製造業邁向數位轉型的好幫手。
20200918h

(本文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西門子以3D視覺機器人生產船用電池

E-mail Print PDF

西門子以3D視覺機器人生產船用電池
DIGITIMES
涂翠珊
2020-09-15

為因應航運與離岸石油業對於電力推進系統的需求,西門子(Siemens)在挪威的特隆赫姆(Trondheim)廠房投資上千萬美元,委託挪威工程公司Intek發展結合了機器人與3D機器視力的高度自動化電池生產系統。
20200915c

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挪威議會已立法禁止渡輪、郵輪在峽灣內排放有害汙染物,並預計在2026年前實現。為此,當地船運業者紛紛加快腳步發展電力推進系統,挪威首艘全電動渡輪也已問世。

船運業的迅速轉型,有賴合適的電池技術支援。西門子預測2024年的全球船運電池市場規模將是目前的2倍,且有近80%的150公尺新船將配備全電動或混合油電系統。有鑑於此,西門子耗資1,000多萬美元,在特隆赫姆設立了一座自動化電池工廠,希望能為日益高漲的電動系統需求,提供有效的儲存解決方案。

面對即將快速成長的市場需求,西門子需設法提升電池產線的靈活度,這也代表工廠需將機器人的使用最大化。西門子在特隆赫姆的電池產線配備了8台各自獨立的可配置機器人作業單元,並利用7台無人搬運車(AGV)負責處理單元間的搬運。

西門子整條電池產線,從揀取零件到最後的電池測試、文件製作,都是全自動化作業。負責整合電池生產系統的Intek表示,生產線最具挑戰的部份之一,是要在卸棧區處理各種不同的電池組件。Intek為此將Zivid One的即時3D機系視覺鏡頭安裝在KUKA KR9機器人手臂上,再交由西門子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與高速工業PC負責操作、處理。

Intek的客製化演算法能依據Zivid One鏡頭的3D雲資料,定位棧板或托盤輪廓,並判斷零件的外部尺寸,再藉此準確的取放零件。如此一來便不需再對複雜的CAD檔案進行密集的編程,系統靈活度與可靠度因此大幅提升。

透過高效率的端對端自動化生產線,西門子預計每年可供應150~200艘渡輪所需的電池,相當於400MWh的電池模組電力。只要不到4天的時間,西門子便可生產完成一艘全電動渡輪所需的電池模組。

Page 8 of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