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型機器人帶風潮 服務型有後勁

Print

工業型機器人帶風潮 服務型有後勁
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王憶紅/專題報導
2018-11-26

近年來,無論是人型機器人或是機器人手臂出現在生活周遭、工作環境的機率都越來越高,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分析師黃仲宏表示,主要是受惠人工智慧(AI)技術崛起,加上ICT資通訊、物聯網發展,讓被視為科學技術最佳載具的機器人在近期興起;另外,製造業的人口、人才雙缺等問題,以及國家政策推動,例如歐洲的工業4.0、亞洲的智慧製造、美國的製造業回流等,都直接間接帶動機器人風潮,機器人時代已然到來。

機器人產業 上看1880億美元

機器人定義相當廣泛,就連智慧音箱、蘋果的Siri等語音助理等,也符合國際標準規範下的機器人定義。研調機構IDC預測,全球機器人與相關產業,2020年的市場規模將上看1,880億美元。

機器人可概分為工業用機器人以及服務型機器人二大類。黃仲宏指出,包括機器手臂等的工業用機器人,受惠人力短缺,以及各國國家政策,預估到2021年前,全球每年以14%的複合成長率成長。

Pepper有話題 卻沒引起風潮

服務型機器人方面, Pepper自2014年登場後,可說是機器人圈最大的話題。黃仲宏表示,服務型機器人在未來持續看好,不過,以Pepper為代表的服務型機器人,可說載浮載沉,雖有話題但並未在市場上造成很大的風潮,主要是服務型機器人不能只是硬體製造,還有平台、服務配合,畢竟在競爭激烈的消費型產品時代,服務型機器人若沒有不可或缺的替代性,不可能經得起市場長時間的考驗。

黃仲宏舉例說,部分服務型機器人訴求陪伴、照顧、溝通,但目前陪伴型機器人無法做到真正的人類判斷能力,距離人機互動還有一段距離,市場還在等待殺手級的應用出現;不過醫療手術用的達文西手臂,在精確度高,且做得比人類好,就受到醫院的歡迎。另外,掃地、拖地機器人的效益,也比人類好,所以才經得起市場考驗。

不過,黃仲宏預估,服務型機器人在範圍多、應用面廣的帶動下,2020年後的市值,仍可望超越工業用機器人。

完全取代人類 目前仍不容易

至於機器人發展到一定程度,未來是否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傷害。黃仲宏認為,機器人會造成人類失業,但機器人要完全取代人類,甚至反制人類,預期不會很快到來。

黃仲宏分析,目前企業主會將單純、重複以及可預期性的工作,交由機器人、機器手臂來做,也就是基於機器要跟人共同協作,提升生產效率,企業主才會去投資機器手臂;反觀,若要不斷加強AI深度學習能力、調準精準度,讓服務型機器人更人性化、更聰明,則不符合投資效益,也因此,機器人要反制人類的時代,不會那麼快到來。
2018112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