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協作型機器人戰火升溫 UR積極耕耘 達明鴨子滑水

Print

台灣協作型機器人戰火升溫 UR積極耕耘 達明鴨子滑水
DIGITIMES
李立達
 2018-12-27

20181227a

UR與達明均在搶台灣製造業市場,炒熱協作型機器人市場商機。李建樑攝

美中貿易戰延續,電子廠搬遷,面對人力成本及數量等不確定因素,自動化為必然選項。協作型機器人龍頭Universal Robots(UR)表示,台灣名列全球前十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國家,尤其是製造業,將會強化在地連結,深耕台灣市場;台灣的協作型機器人品牌達明,也以台製造業為出發點,期許2019年繼續翻倍成長。

美中貿易戰結果,原本在大陸生產的電子業,再度面臨生產線搬遷抉擇,台灣成為不少台廠的選項之一。然台灣人力成本高且缺工,所有回台廠商口徑一同,要做自動化生產。以達明母公司廣達為例,已在林口買新廠房,廣達表示,台灣生產的產品,將符合高單價、自動化、人工需求少等條件的產品為主。

自動化需求持續擴大,協作型機器人強調人機共同工作,符合更安全與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也成為工業機器人成長最快的一種。機器人產業協會(Robot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引用Loup Ventures報告指出,協作型機器人目前僅佔整體機器人銷售的3%,然至2025年,將會成長至34%,增幅超過10倍。

IRA指出,協作型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主要關鍵有二:首先是協作型機器人的價格,變得更為親民,多數協作型機器人的價格在45萬美元以下,而價格將會持續下降,帶動企業使用意願;其次是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發展,帶動協作型機器人的安裝與使用簡化,降低客戶的安裝成本與時間。

UR於2008年售出全球首款商用協作型機器人,迄今累積銷售超過2.7萬台,市佔率達60%。根據UR母公司Teradyney2018年第3季財報指出,UR營收第3季年增46%,前3季營收年增達42%,受到大陸經濟受到美中貿易戰放緩因素,若去除大陸市場,UR第3季營收達到54%,預估全年營收年增幅度將達40~45%。

UR看好台灣市場,製造業朝相高度自動化發展是其中一項因素。UR中國區總經理蘇壁凱(Adam J. Sobieski)表示,台灣名列世界前十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國家,尤其製造業的機器人安裝密度持續攀升。UR已在協助台灣的金屬加工、橡塑膠、電子、半導體、汽車等產業,優化取放料、產品品質檢測、包裝與堆疊等生產流程。

此外,台灣的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也是UR重視的原因之一。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發布的201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43.7萬多家,佔全體企業97.7%,較2016年增加2.08%;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90.4萬人,佔全國就業人數78.44%,較2016年增加1.07%,兩者皆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

UR總裁Jürgen von Hollen日前曾經指出,對於UR而言,業務甜蜜點(sweet part),不在大型企業,而是中小型企業,尤其是越小的企業,越是甜蜜點的空間越大。所謂中小型企業,各方定義不同,UR指的中型企業是在600人以下,而小型企業,是在50人以下。

為何業務甜蜜點在中小型企業?主因該類企業採購與工程能力低,彈性化需求高,對於4大機器人等已經有基礎的品牌廠而言,較難兼顧,而對已經建立起生態系的UR而言,透過不同開發商,能符合中小型企業多元需求,有別於過去自動化需要改變整個環境,協作型機器人也可以在某一特定工站加入,再逐步放大。

UR積極搶攻台灣市場,台灣本土品牌達明,也持續與多家台灣電子與傳統製造業合作,持續耕耘該市場;廣明總經理暨達明董事長何世池日前指出,達明機器人鎖定4領域發展,包括半導體、面板、汽車零組件與射出成型等,都與台廠深耕布局的市場相關,上述各領域,目前都有代表性客戶導入達明機器人。

因應半導體及面板客戶需求,達明也開拓全新的中高負載能力的系列產品TM 12及TM 14,將機器人載重量,拉高至12及14公斤,且臂長也拉長至1.1~1.3公尺,有別於同類型機器人載重量僅10公斤的限制,由於8吋晶圓盒的重量約10公斤,達明推出的TM 12與TM 14,均鎖定目標客戶需求。

達明2018年機器人出貨下半年優於上半年,近期已經遷入林口新廠,產能不再是問題,而是要看協作型機器人的導入速度,以目前達明機器人的進展,公司預估,2019年仍可望大幅成長,然未說明幅度。據悉,2019年達明機器人出貨,有機會較2018年成長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