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研發 湖底機器人

Print
蘇大研發“湖底機器人”有望根治太湖藍藻污染 來源:蘇州日報 編輯:徐燕 2008-03-01   中新蘇州網3月1日電:去年夏天太湖藍藻暴發造成的水危機讓人記憶猶新,而太湖藍藻暴發與湖底污泥大量淤積、湖水嚴重富營養化有關。最近,蘇州大學機電學院研發的一項“湖底機器人”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據介紹,這一技術的運用有望根治太湖湖藻造成的污染。   去年肆虐太湖的藍藻實際上是湖藻的一種,通常湖藻存活的時間很短,一般在夏季只有20天左右。湖藻產生的初期是綠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色,慢慢沉積到湖底變成淤泥的一部分,通常被稱為活性污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污泥”,這裡的“污泥”其實就是指湖藻沉積到湖底形成的活性污泥,是魚蝦的好飼料。太湖裏如果沒有湖藻,魚蝦無法生存;而湖藻太多的話,又形成了湖藻污染。   在化肥缺乏的年代,農民經常把湖底的淤泥撈起來作為有機肥料或飼料,而近年來,由於化肥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運用,如今已很少有人去打撈湖底淤泥作為肥料了,再加上湖泊魚蝦的過度打撈,太湖湖底過多的淤泥無法通過生物食物鏈“消化”掉,以致湖底沉積的淤泥越來越多,當夏季持續高溫時就形成了湖藻氾濫,從而造成了湖水的污染。去年夏季,太湖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就是湖底沉積的淤泥過多,湖水嚴重富營養化,平均氮、磷含量分別高於標準10倍以上。   蘇州大學機電學院芮延年教授率領的研發小組研究了一種“湖底淤泥自動清理技術”,最近這一項目的關鍵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這一技術設計了一種能在湖底淤泥中自動行走的機器人平臺,一邊行走,一邊把污泥吸上來進行脫水,脫下來的乾淨水再回到湖裏,而脫水後的污泥除了可直接作有機肥料外,經過乾燥合成處理後可作為動物飼料。根據測算,一台“湖底淤泥自動清理機器人平臺”,每小時可處理污泥80到100噸,因此這種技術如果在太湖治污中得到運用,將大大緩解甚至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太湖藍藻污染問題。(燕冰蔡曉臻)